社交网站不能取代线下的社交活动

Google+的出场令人眼前一亮,可是,我们也许就快到达网络共享的极限。


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质疑,是否有任何新的技术,就算是像Google+那样设计精巧的技术,能够有效的模仿人类面对面的沟通。此类言论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都没能站住脚。

原文: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3111903341404576482431024246652.html

尚未深究的社会

《纽约时报》
2011年7月7日


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

在过去50年间,我们看到了许多大型政策,产生的结果令人失望,比如减少贫穷的政策,减少无家可归者的政策,降低辍学率的政策,减少单亲家庭的政策,以及减少吸毒成瘾的政策。很多这些政策之所以没有效果,是因为它们是建立在一个对人类本性过于单纯简化的认识之上的,它们假定,人们是以直接的方式对激励作出反应,它们还往往假定,用钱可以解决行为的问题。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正处于行为研究的黄金时代。数千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真实发生的行为是如何与我们所假定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的,他们正在提出更多的关于人的本性的更为精确的理论,以及大把现实世界的应用。这里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更换驾照的时候,你有机会登记参加器官捐献计划。在德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里,如果你想选择加入,你必须要在方框中打上勾,大约有14%的人选择加入。但是,行为科学家们发现,你如何设定缺省选项其实很重要。所以,在其他国家,如波兰和法国,如果你想选择不加入,那么你必须要在方框中打上勾。在这些国家中,有超过90%的人选择加入。

这种行为上的巨大差异是由一处程序上的微小改变通过心理暗示所带来的,无需成本。

可是,就在这行为研究的黄金时代之中,有一项法案正在等待国会通过,该项法案将砍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社会、行为和经济科学理事会,而这其实是预算求得平衡的不恰当的方式,即削减可产生巨大未来收益的费用低的项目。

假如,你希望减少贫困。对于贫困,我们有两个传统的理解。第一个理解假设,人是理性的,他们有效的追求目标,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帮助就可以改变行为;第二个理解假设,文化上或心理上的机能障碍折磨着穷人,有的时候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目光短浅。这两种理论在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方面都没有太多作为。

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普林斯顿的Eldar Shafir和哈佛的Sendhil Mullainathan近来一直在探索第三个理论,即物资短缺带来了与其本身相关的认知特性。

请快速回答:你所在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是多少?如果你与大多数的中上阶层人士相似,那么你是不知道的;而如果你类似于许多处于奋斗中的人士,你一定知道。较穷的人不得不精打细算考虑各种事情,而有钱人则不必注意这些事情。穷人在买一盒牛奶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复杂的权衡,因为如果买了牛奶,就买不起橙汁了。他们不得不决定不花钱去得到哪一个效用。

这些问题需要付出巨大的认知上的努力,而大脑的思考能力有限。如果你在某种问题上增加了对大脑的需要,那么大脑中其他类型的问题上就表现的没那么好了。

Shafir和Mullainathan针对印第安的甘蔗种植户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在他们卖掉收成之后,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在收获季期间,农夫们在智商和其他测试上表现很好。不过,在收获期之前,他们的生活匮乏,不得不每天都精打细算过日子,在此期间,同一批农夫们在测试上的表现要差得多。他们就好像有更低的智商,在控制注意力方面有更多的困难,他们表现的更加短视。物资短缺造就了与其自身相关的心理特性。

通常,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不会面临极端的财政短缺,不过他们的确会面临时间上的短缺。在一场游戏中,他们必须在一系列限定时间的回合中回答问题,不过,他们可以从未来的回合中借用时间。当他们在时间短缺中手忙脚乱的时候,他们不假思索的借用时间,他们几乎忘掉了游戏组织者索取的高额利率。这些普林斯顿优秀的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投入相当于工资抵押贷款机构的怀抱,对他们自己造成了长期的损害。

Shafir和Mullainathan明年将出版一部著作,探讨短缺,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热量(节食期间)的短缺,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状况的。他们还在研究,穷人的自我认知是怎样形成他们的行为的。许多人没有去登记要求领取福利补贴,是因为他们害怕填写那些表格。Shafir和Mullainathan在特伦敦地区慈善赠粥处请了一些人重温他们感到无比干练的一刻,而让其他人叙述了一次中性的体验。在自我肯定的这一组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后来得到了一个开放申请的福利包,而在中性体验的这组人中,只有16%的人得到。

人是复杂的。我们每一个都具有多重的自我,这些自我的出现与否取决于环境。如果我们打算要处理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环境,以及这些倾向是怎样出现或不出现的。我们需要根据这样的知识来设计政策,现在砍掉对此类研究的资金支持就好比是正当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的海岸线时切断对航海的财政支持一样。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1/07/08/opinion/08brooks.html

社会科学大爬梯之二

《纽约时报》2011年3月17日


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

作为人类,有个好处,这就是,你无需感到孤独。每分每秒,人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无声的对话,与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附近的,还有遥远的。

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这些微妙的虚无缥缈的对话,我打算在本专栏中枚举部分近期与此有关的发现。例如,Tobias J. Moskowitz和L. Jon Wertheim在《体育画报》上发表了一篇妙极了的书摘,解释了主场优势的问题。几乎在每一种体育运动中,主队的胜率比来访客队都要更高,这种主场优势惊人的稳定,不随时间而变。那么,用什么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这种优势不是由于运动员在粉丝给他们加油助威的情况下表现更为出色。在篮球比赛中,主队和客队的罚球得分率没有差别。在棒球比赛里,主队和客队投手的投球入区出区的比率也没有不同。

这种优势也不是由于旅行的辛苦给客队带来不利。与主队来自于同一个大都市地区的客队在对手的体育馆进行比赛时,与那些从国内远道而来的运动队输掉客场比赛的几率相同。

不是吧,真正的差别其实就在于赛事的主办。裁判不喜欢被人嘘,因此,即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对主队判罚犯规的次数更少,他们在势均力敌棒球比赛的后几局中对客队击球手判为击球的次数更多。

Moskowitz和Wertheim指出,观赛人群的规模越大,声音越大,距离越近,裁判对主队的偏向就越多。这不是裁判有意识的决定,他们只不过是自然的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于他们周围那些人所释放出来的感情影响罢了。

研究表明,人们伤害的恰恰是他们最爱的人。这也许不是严格的符合事实,不过,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Johanna Peetz和Lara Kammrath发现,人们违背对他们所爱的人做出的承诺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首先是感情推动着人们做出了过度的承诺,虽然这的确是他们当时的真实想法,可是,奢侈的诺言能够得以恪守的可能性甚微。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努力工作,那么你应该为他提供基于个人表现的薪酬,是这样吗?通常这是不行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最好的做法是对群体进行激励,而不是个人。把你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群体,在该群体达成目标的时候对每个人进行奖励。Susan Helper和Morris Kleiner还有Yingchun Wang在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篇工作论文中证实了这一见解,他们比较了不同的制造业环境中的薪酬方案,他们发现,群体的奖励工资和群体的小时工资要比个人的奖励工资对工人的激励效果更好。

Joachim Huffmeier和Guido Hertel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中试图找出群体放大了个人表现的原因。他们研究了参加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游泳接力比赛的运动队,他们发现,在接力比赛中游第一轮的游泳选手的表现与他们游个人赛事的表现相当,而后面几轮的游泳选手的表现要好于他们个人赛事的时间成绩。似乎是,在比赛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后面的游泳选手感到自己对团队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此时相比在就为自己游的情况下受到了更大的激励。

当然,并非所有的群体表现都同样的好。由Thomas W. Malone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度量一个群体的智商,这个群体智商不可以用该群体成员的智商的中位数来进行很好的预测,对动机的度量也没有太好的预测出群体的表现。

而是,表现好的群体有着擅长察言观色的成员。他们在谈话的时候轮流发言,参与对话成员的分布范围广泛,没有专横的领导掌管一切。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擅长察言观色?年龄在这里有可能会起作用。Jamin Halberstadt有一篇论文即将在《心理学和老龄化杂志》发表,该论文提出,年轻人在察言观色上平均来说要比老年人更为敏感。Halberstadt给不同的人展示某人失礼的录像,较年轻的观众能够更好地区分出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行为。年纪较大的实验对象在情感识别测试中同样表现较差。

还有,味道也可能发挥作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Kendall Eskine和Natalie Kacinik还有Jesse Prinz给人们提供甜味、苦味和中性味道的饮料,然后请他们评价各种违反道德的行为。不出所料,喝过苦味饮料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感,这表明,在陪审团休息室摆放樱桃味可乐对优秀的辩护律师来说可能是一个聪明的举动。

重要的是要记住,一项研究绝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要是你对这类东西感兴趣,我开了一个新的博客:brooks.blogs.nytimes.com,在《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评论部分,颂扬全世界研究人员所做的稀奇古怪的和美妙非凡的研究。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1/03/18/opinion/18brooks.html

电脑让我这么做

《纽约时报》书评
两种观点:互联网正将我们带向不良的诱惑,或者说,互联网正在教会我们怎样做个好人。


《虚拟的你》
电子人格的危险力量

作者:Elias Aboujaoude
349页,诺顿出版公司,26.95美元。


《破碎的现实》
为什么电子游戏使我们变得更好,电子游戏可以怎样改变世界

作者:Jane McGonigal
有插图,388页,企鹅出版社,26.95美元。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1/02/13/books/review/Saletan-t.html

网络课程仍然欠缺第三维度

提供学分制的网络课程,而同时又不给安排一个人类导师,很多大学还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做。


许多顶尖大学已经将它们最好的教师的授课视频免费放到网上。聚合网站“学术地球”提供有150门课程。

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11/02/06/business/06digi.html